欢迎访问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详细内容

信息公开

详细内容



    蜱虫高发期,如何应对蜱虫咬伤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季。如不及时诊治,SFTS病死率可高达 2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属白蛉纤细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 Genus),分类名为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 Virus,DBV)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如何传播的?

    SFTSV主要经带毒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感染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可能为牛、羊、猫、犬和啮齿类动物。患者也可作为传染源,在发病后 7-10天内血液中可分离到病毒。 可传播多种疾病,目前已知的蜱虫可以传播的疾病包括83种病毒、31种细菌和32种原虫传播模式较前有所改变:出现共同暴露、人传人、野生动物传人模式。

    1.jpg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为什么会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作?

    SFTSV 直接作用于人体多种细胞引起组织、器官损伤。病毒攻击人体的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及坏死性淋巴结炎。在淋巴结、脾脏快速复制后进入体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同时攻击多组织脏器。SFTSV 感染机体后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严重者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内皮损伤,患者可因出血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jpg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

    被蜱虫叮咬后潜伏期可能为 1-2周,在人-人传播病例中,潜伏期多在6-9天。

    初期也就是发热期。起病急,发热,体温 38-40℃,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肌肉酸痛、腹泻,少数有神志淡漠。体格检查常有单侧腹股沟或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较大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这些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极期亦称多器官功能损害期。可与发热期重叠,持续高热,可呈稽留热,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部分病例可出现下颌、四肢等不自主抖动伴肌张力增高。重症病例可出 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抽搐、昏迷,可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出血等死亡。死亡病例多在此期,如果经积极综合治疗维持住生命体征3-5天便可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逐渐缓解,2周左右可恢复,有并发症者病程可延长。

      以上三期可有重叠,轻型病例无极期表现。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流行区域?

    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在该类地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有较高风险。目前全国资料显示97%患者为农民,中老年居多,年龄分布39-83岁,50岁以上占75%,56%为女性,无明显性别差异。

    安徽省情况:

    SFTS病例涉及的县区数总体随年份的增加呈现增多趋势。2019-2023年全省有3个主要的聚集区,第1聚集区:滁州、马鞍山、合肥的县区,主要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地区;第2聚集区:大别山地区,包括六安、安庆、合肥的部分县区;第3聚集区:黄山地区,包括黄山、宣城、池州、铜陵的部分地区。2010年-2023年农村地区发病数占比87.6%,死亡病例以农民为主,占84,2%。

    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时间总体呈明显季节性趋势,每年3月下旬或4月初出现病例,4月发病数逐渐增多,4-6月达到高峰,后呈下降趋势,但9-10月出现小高峰,11月后快速下降,12月至次年2月进入疫情低发时期。

    滁州市区域范围内:定远县、来安县、凤阳县、琅琊区、南谯区、明光市、全椒县均有病例报道,发病人群除了农民田间作业外,还有钓鱼人群、森林徒步游玩人群、开荒种菜人群、放养牛、羊人群、接触野生动物或者饲养宠物接触野生动物的人群等。

    3.jpg

    5、现正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季节,高发地区的居民户外作业时该如何防护呢?

    首先应避免在蜱滋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野外作业时倡导长衣长袖、扎紧袖口、领口、裤口,使用避蚊胺等驱避剂;户外活动后要检查衣服上是否有蜱,浅色衣服有利于发现蜱虫。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可维持数小时有效。户外活动后应检查身体上耳廓、耳蜗、头皮、颈部、腋下、腹股沟是否有蜱附着叮咬,发现黑点不要误认为是痣。

    流行地区定期清理村民住家附近的杂草及蜱虫孳生地。可使用2%马拉硫磷、0.5%辛硫磷乳剂喷洒环境,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用阿维菌素进行驱虫。

    6、发现被蜱虫叮咬,如何处理?

       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或者凡士林(红霉素眼膏也可以)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用烟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在不具备麻醉条件或没有尖头镊子时,可用平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拉起,当皮肤出现张力左右晃动缓慢拔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蜱虫口器已经残留在皮肤内应行清创取出。

    4.jpg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虫,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5.jpg

    叮咬后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潜伏期1-2 周),但不能掉以轻心,要留意有无发热症状(每天测量体温),如有不适症状请尽早去医院就诊!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1)对症支持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手段,故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应当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重症患者宜收入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保证足量的热量、蛋白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于神志障碍或者严重胰腺损伤患者,在充分评估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前提下,及时置入鼻胃或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于临床确实需要禁食禁水者,应给予足够的静脉营养支持,并注意补充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血小板显著降低(<30× 10/L)并有出血倾向者,可输注血小板,或使用血小板生成素(TPO)或 TPO受体激动剂。严重粒细胞减少(<0.5×10/L)者,可酌情使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2)抗病毒治疗:

    尽管目前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但一些体外试验及临床研究显示,有些药物可能对 SFTSV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较多的包括利巴韦林、法维拉韦及钙通道拮抗剂等,其他药物如咖啡酸片、阿莫地喹及 IFNγ等也有相关研究报道。

    (3)糖皮质激素治疗:

    多个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治疗增加 SFTS并发症发生率且不提高生存 率,因此不推荐将糖皮质激素作为 SFTS的常规治疗 。但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在高细胞因子期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期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 SFTSV诱发的 HLH,同时可有效治疗伴随的高细胞因子血症,但需要密切关注继发细菌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4)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净化治疗可去除血液中内毒素或其他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s)、血液中炎症因子及细胞因子诱导物质、毒素等,有助于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在重型/危重型 SFTS患者的救治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采用的方式是 CRRT(CVVHDF模式)、血浆置换及炎症因子吸附。供稿:王永贵


    2025/4/16 15:44:10     浏览人次: 113
    [关闭]